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徐良惠:书香伴我成长

2015-07-22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书香伴我成长

——河南洛阳高新区(新教育实验区)孙旗屯小学校长徐良惠

如若谈起从小我伴我一起长大的,至今仍与我不离不弃萦绕在身边的,那就是淡淡的书香。


一、偶遇

记忆大概是从1984 年开始,那时我7岁,上二年级。爸爸是工人,在龙门水泥厂上班,离家比较远,大概是每周回来一次。周末,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爸爸上街,到广州市场的新华书店。《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世界著名童话》、《365夜故事》、《故事大王》……在低中年级段,我几乎拥有了市场上能见到的所有的童话和故事集,那个时候同学们鲜有课外书,我的家也成了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地方。那个时候,认识了大胡子的阿凡提,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知道了白雪公主、锡兵、稻草人和拇指姑娘……如果让自己选择一个童话中的人物对照的话,我感觉我就是那个豌豆公主,因为穿衣服稍微有一点儿不舒服,我就会让妈妈摆弄来摆弄去,睡觉的时候床单皱巴一点儿我就睡不成。

除了这些,我拥有一箱子的连环画。那一箱连环画被我翻来覆去地看,一直到上师范后被陆陆续续被借走,加上家里盖房子就渐渐地丢失完了。每年一到放暑假,爸爸就带我去厂里住。和医务室挨着的就是图书室。我记得爸爸到医务室去给爷爷买药时,就把我丢进图书室。高年级的暑假,我翻遍了里面我能认得字的那些章回小说:《岳飞》、《瓦岗寨》、《封神演义》、《杨家将》……看完这些小说,再和连环画结合起来看,然后在本子画一些里面的人物。人物的样子现在想想都是戏曲中的造型。

读书是我最愉快的童年回忆,让我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对世界的认知,应该是从童年开始。我的原乡、我的伙伴、我的乡情和水土……构成了漫长的记忆碎片,它们触摸不到却一直存在,一直未曾离开。


二、初识

初中的三年,看课外书的记忆几乎为零。因为外出借读,住在姑姑家。记得有一次拿 了课外书回去看,被姑姑家的爷爷撞见了,训了我一顿,说哥哥从来不看这些闲书(哥哥考上了洛一高)。加上功课忙,只是偶尔在放假的时候看看爸爸给我买的《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真正开始看书就是初三考完试,彻底放松了下来。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的哥哥特别喜欢武侠小说。她常常偷偷地拿哥哥的书给我看,“书非借不能读也”,因为是偷偷地,所以读得特别快。

就是那个暑假,我几乎读完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且是越看越喜欢。喜欢他笔下的各种女孩和各种性格的人物,尽管亦正亦邪,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透着一股可爱劲儿,马夫人除外。当我看到杨过等不到小龙女而太阳下山时忍不住落泪了;当看到小昭与张无忌分手说,遥祝他福体安康时,我也非常难受,我也在想,小昭的妈妈——紫衫龙王究竟有多美?当萧峰因误会而打死心爱的阿珠时我哭得更加伤心;当我看到袁紫衣向胡斐亮出她的缁衣拂尘的时候,我更加心酸了;当看到赵敏让无忌答应她的三个条件时,我不禁为她的任性而得意………

14岁,在我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我的性格形成时期,我感受到是江湖带来的快意,江湖带来磨难与成长,江湖带来的儿女情长。感谢他们,装饰了我少年时代的梦!


三、相知

上师范后,对语文的热爱从来没有消失过。《文选与写作》让我倾听,让我表达。我喜欢散文,我也动笔写散文,我的第一篇所谓的散文《女人》被老师在全年级当作范文进行表扬,我曾窃喜:这是我对散文“形散神不散”最好的理解。而课本中选入的课文,激起了我对原著的追根溯源的热爱。我去读《诗经》、《论语》、《先秦诗歌》……至今我都认为,我不能够去深入地读一本书和热爱一个作者,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都和我的学习经历有关,浅尝辄止,没有老师高屋建瓴式地引领。

爸爸每月都给零花钱,我省吃俭用,坚持订阅《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少男少女》、《读者》、《女友》和 《童话报》,这一订就是三年。三年的师范生活,对于正处在长身体的我来说,显得既贫瘠又漫长;但对于自己的精神成长来说,应该是最丰盛的时段。学校给每个人都办了图书证和借书卡。图书室每周二下午开放,每人可以借阅三本书,只能一本是文艺小说。但是我不喜欢看其它类的书,只喜欢看小说。窃喜的是班上同学喜欢看书的也并不多,熟悉以后,好几个同学的图书证都不用,都送给了我,我一下有了一次借二十多本书的资格。欢欢喜喜地扎进图书室,挑一摞自己喜欢的书,刚开始,图书室的老师还盘问我,时间长了就不再问了。

三年期间,我看遍了图书室的小说,既有古典的四大名著和评论,还有外国小说;既有《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类的章回小说,又有张贤亮这些作家的小说,反正是看得懂的看不懂的都借来看。学校的大阅览室设在顶楼,一到下午下课都饿得荒,然后去买上烧饼啃着,一边享受胃的温暖,一边享受书籍带给自己心灵的温暖。


四、淡守

胡适说:“读书可以帮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的来源。”这大概可以作为我刚刚参加工作时读书的心态。

参加工作的前三年,在我上小学的的母校任教,除了地点和房子有变化外,六年的时间,连老师都没有变化。他们还是民办教师,工资奇低。每天早上去地里忙完再到学校去,在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上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也没有目标。所幸的是我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可以到学校图书室里把上级发到学校的图书大明大放地借出来看,印象深刻地就是那套火凤凰系列丛书,忽然对那些散文的作者有了兴趣,比如萧红、沈从文、巴金、郁达夫、丁玲……。我有个要好的同学的爸爸在书市批发书,我每领到一个月的工资,就要去书市以最优惠的价格买来散文来看。十七、八岁,可能还有着改变世界的信心和勇气,觉得还是要涉猎广泛一点,买了整套的《大国的对抗》之类的书来看,可是到现在,那套书也没有看完,也不知道放哪儿去了。


五、重逢

狭窄的工作环境和青春的冲动,总是觉得与现实格格不入,94年的时候,首届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赢得胜利。我好喜欢里面那几个辩手:姜丰、季翔、严嘉和蒋昌建。那一瞬间,仿佛找到了自己职业和爱好的方向,觉得当一个新闻人,能够在镜头前妙语连珠、唇枪舌剑就是自己未来的方向。就开始特别关注新闻人的书籍。杨澜的、姜丰的、《狮城舌战》的系列书、赵忠祥的、白岩松的全部都买来读。期间还到当时洛阳条件最好的南洋学校任教一年,这一年期间,也看了好多的书,张洁、柯云路、张贤亮、苏童的,书名都不太深刻了,但我感觉是有关下乡知青的书籍更多。

这个世界好大,一路慢慢走去,总能看到很多风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坚硬岁月,总会看见、或者遇上几个月夜,内心潮湿无助。将自己埋进文字,看到了深处的明亮清晰,宽恕包容,感性之后的理性生长,是冷的暖光。


六、相守

任教的前18年,教育书籍成了闲适性阅读,而小说与散文则是我生命中的阳光与水分,《平凡的世界》、二月河的书籍、《三言两拍》、《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老井》、贾平凹的书、莫言的书、林清玄的书、刘墉的书……这些书,一直在滋养着我的心灵,提升着我生命乃至生活的质量。这些作品带我走入真正地生活,认知生活并认知自我,给我的心灵提供庇护,从而让我的内心更加强大。或许,生活就永远这样地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湛蓝碧透的天空启发了我,迟疑的我突然明白了:再也没有必要守着自己这四方的天空,再也别奢求什么与众不同的自我,只有抖擞的求知精神,带着自己的灵魂,去闯入传说中的神奇世界!

旅行又是一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我把自己放到遥远的地方,贴近地面一路观察下去。置身于广阔的自然,仰望星空,始觉个体如此渺小。这十几年的时间,我利用假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将文字印象与眼前美景结合,并书写自己的旅行笔记。在真实的行走中,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在冷静地思考中,我去感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提供给我的心灵的供养。行走让我看到了这个有血有肉的生动的世界。

对于爱旅行的我来说,阅读又使我化身为旅人,带我远离家乡;因为阅读,我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新的家园,做到随遇而安。


七、相恋

我选择了教师,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教师。在专业发展一块,想想是自学考试的时候吧,教育学、心理学……期间没有主动地去看教育类的书籍。反倒是自考,让我对《写作》和《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哲学》更感兴趣。学习期间,我忽然回忆起了从初中到中师这六年背诵的古诗文,又重新喜欢上了《红楼梦》和中间的诗词歌曲。我重新去读古文史介绍到的诗歌、散文、词、曲和小说。

直到现在,我仍然固执地认为如果能上大学的话,我一定要报古代文学史专业的,那些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让我一遍一遍地阅读,一次又一次地回味。我把我们的校本编写为《古诗词诵读》一——六册。我和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表演、过读书节。我们一起在诗歌中领略杏花春雨的温婉江南,长河落日的粗犷北国;我把“书香校园诗意浸润”作为我们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和学生一起书写我们的生命传奇,我们创作了《爱之魂》、《少年志·中国梦》、《中华少年》、《国学韵·阳光情》等大型的诗歌朗诵和表演节目。师生精彩地演绎,一次次地成为我们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八、开放

读书是收纳,是装载,是聆听,更是引领。无论是闲适性阅读,还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问题的功利性阅读,都成为我职业生涯成长的一部分,当我游弋于作者思想的王国,我的情绪思想与作者的情绪思想交流碰撞,从而产生剧烈地化学反应,最后升华为精神的愉悦。

直到有意识地去读教育书籍,应该是走上校长工作岗位这两年。因为我碰上了一个对教育充满热情、激情和爱读书的领导。这两年期间,一方面是迫于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从书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两年,是我读教育书籍最多的时间。历数读过的书:《学生第一》、《面向个体的教育》、《新学校十讲》、《发展性教育探索》、《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始终》等,读校长的书,让我懂得做为一个学校的引领者,不仅要有大思想、大格局、大胸怀,还要有人文情怀,懂得科学管理;《看见》、《一问一世界》、《杨澜先锋访谈录》、《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让我明白每一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地成功,都会有自己生命的低谷,坚持做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暗算》、《风声》《风语》、《小说月报》、《读者》、《收获》让我看到人心的浮沉,让我发现生活中细微的美,感受生命存在的独特幸福,并把这种幸福感传递给大家。

我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教育专业成长路上需要伙伴,同样需要“精神偶像”,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去深挖他的教育思想,钻研他的教学艺术,学习实践他的方法。在阅读李希贵校长的著作中,我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捧着他的书,觉得时间好快。对他的话进行分析解读,把具体的事例在不同著作的表现对照着来看,去体会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边学习边对照,记写教育随笔,寻找工作中问题解决的办法。单是李希贵校长的书,我的读书笔记写了近三万字。李希贵校长比别人多了更多地行动和思考,他借水行舟,无中生有,寻找力量,创造市场……我几乎是带着膜拜的心情来读他的书,用他的教育智慧来改进我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实践,效果出奇地好。越读越觉得无知,越读越感觉到世界之大,教育之奥妙。在这个被书香叩响的清晨,我庆幸我还没有沉睡,没有在这个浮躁、功利化的社会中沉沦。


九、书写

在读书中提升,在积累中提炼,近一年期间,我先后记写了自己的教育感悟和思考近六万字,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想是有变化的,在行走与感悟中,我产生了新的教育理解、诞生新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尽管还稚嫩,但我觉得我越来越走进了自己的内心。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迥异的阅读史,和一路上迥异的生命体难,测出了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在确定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我们的教育追求的时候,我去接触新教育人,阅读他们的书,体会新教育人的激情、理想和执著。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新教育年度报告》、《这一群有种的教师》、《喜阅读出好孩子》、《大西洋来的飓风》、《新教育的行者》、《新教育年鉴》……尽管多是会议带回的书籍,但是他们对教育的思考、行动和执著,都让我心生敬意。


十、未来

至今,读书已三十年,可是看了新教育《教师阅读地图》,始觉读书也是一项漫长的有计划的工程,而自己仍处在自由阅读时期。是时候了,只怕不开始,永远不会晚。书香——一直都不曾远离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一直在我的心里,与我的成长息息相守。每一次,不管我是如何地劳累,怎样地疲倦和愉悦,我都有一丝地牵挂,我要找到心心相印的地方,我要表达出来。对于人类这无边的文明来说,我触及的可能水花皮毛都不是,但我已经为它深深地动情。

那天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没有必要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只需要用真实的内心来感受生活。无论命运赋予了你什么,都不要低下高贵的头颅,唯一要做的就是迎着阳光向前走,让梦想指引前进的脚步,让勇气鼓起破浪的风帆,让自信赢得的好运的青睐,让拼搏换取成功的喜悦!我想,就让灵魂一直在路上,让书香引领自己成长!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